當前位置: 首頁 >> 學院動态 >> 正文

尋訪臨賀故城,體悟發展成就——文傳師生2022年暑期“三下鄉”實踐活動紀實
時間:2022年08月28日 11:20 作者:邱子雁、李姝儀/文 郭睿、丁藝菲/攝   編輯:段秋霞   來源: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團委、學生會 點擊:[]

825日上午,我院黨委副書記、紀委書記莫勳帶領“訪聚曆史古迹,擘畫振興藍圖”實踐團成員前往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臨賀故城,探訪曆史古迹的保護與發展。

為深入學習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》精神,保護曆史文化古迹,同時了解現階段鄉村曆史文化古迹的保護與發展現狀,傳承中華文明,“訪聚曆史古迹,擘畫振興藍圖”實踐團依托團隊成員不同專業優勢,結合臨賀故城實際情況,以探訪故城、追尋曆史、讨論交流等方式紮實開展暑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。聚焦發展成就,進一步助力國家鄉村振興事業向上向好發展。

 

訪族氏宗祠,品優秀家風

家風正,則民風淳;民風淳,則社風清。家風是家庭乃至家族的傳統風尚,家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。發揚優秀的家風家訓,不僅能讓人終生受益,更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。當天上午,在河西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李柳峰的帶領下,實踐團隊成員走進當地各大宗祠,切身感受當地曆史文化傳承發展情況,探尋當地曆史文化古迹,觀古廟、登古城、談曆史。通過實地調研、訪談等方式客觀了解當地曆史文化古迹保護的情況、當地村民對保護曆史古迹的責任意識、當地政府對曆史古迹保護發展采取了哪些措施等。調研結束後,實踐團隊成員對調研情況進行讨論交流,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,探究能從哪些方面保護曆史文化古迹、傳承中華文明。同時與當地村委會成員展開交流,為下一步研究和保護曆史文化古迹工作打好基礎。

 

登千年城牆,賞曆史遺韻

 

曆史建築古迹是曆史的見證,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,是人類創造的實物遺存,是珍貴的研究材料。臨賀古城牆最早建于東漢中期,曆經2000多年風雨的洗禮,在抵禦外敵時發揮着中流砥柱的作用。實踐團成員在探訪古城牆時得知,古城牆曾因戰亂遭到過很嚴重的毀壞,幸運的是,古城牆最下層的青磚仍保留至今,所以後人才有機會利用牢固的底牆重新修繕城牆。

臨賀古城牆是臨賀故城千年曆史文化的縮影,也是臨賀故城極富代表性的曆史建築之一。在了解了這段曆史後,實踐團隊員們紛紛感慨,臨賀故城能在曆史洪流中保存至今,正是我國保護曆史文化古迹意識深入人心的具體表現。

 

跨文廟狀元門,步青雲狀元橋

 

鄉村振興離不開文脈傳承,古城也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。實踐團隊成員們以文脈傳承為主線,探訪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賀故城之賀州文廟,在悠揚的古典樂曲中感受文廟特有的文化氣息,瞻仰孔子雕像,學習孔子治學之道。

學院黨委副書記、紀委書記莫勳認為:“尋訪臨賀故城,體悟千百年發展成就,增強了文化自信。我們要不斷強化以史為鑒、走向未來的曆史思維,增強初心如磐、使命在肩的擔當。曆史文化,見證了偉大的中華文明的誕生,也将引領中華民族走向複興。這是我們發展進步的根基之所在,更是我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氣之所在。”

作為建設新時代的見證者,更是建設新時代的參與者,将曆史古迹保護落到實處,讓曆史古迹的魅力、作用、意義深入人心是青年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。實踐團隊成員趙文博表示,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對曆史古迹的認識,也增加了對保護曆史古迹的責任感、使命感,不僅開拓了視野,鍛煉了能力,增長了才幹,還激發了探尋曆史古迹的興趣。作為一名大學生,應該以保護曆史古迹,助力鄉村振興、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
 

 

上一條:我院召開2022年秋季學期細化學校工作讨論會
下一條:拉近你我距離,推普助力鄉村振興——暑期“三下鄉”實踐活動

把握方向圍繞中心全面加強學校黨的建設
熱點新聞
相關新聞
讀取内容中,請等待...